目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墓地方位

依山傍水好安眠,清朝皇帝陵墓风水讲究

内容来源:沈阳墓园龙生官网     发布时间:2020-08-11

  既然不存在永生,那么死亡便是所有人生命的归途。不过作为人生历程的终结,民间对死亡的重视不亚于诞生和婚姻。选择什么样的地方长眠于地下属于最后一件大事,丝毫不能马虎,君不见,历代帝王登基后就下令修建自己的陵墓,一修就是几十年,不到皇帝驾崩,工程就不能停。满族在丧葬礼仪方面和汉族有许多不同,但后来也吸收了不少汉族的习俗,形成了清朝特色的死后长眠计划,要说清朝谁最有陵墓规划意识,当然要数英明神武的康熙帝了,因为他不仅规划了自己的善后事宜,对后代帝王、皇后、妃子的陵寝位置、规模、命名都做了系统的设计。

  清景陵

  起初,满族在入葬方面和汉族流行的土葬不同,无论高低贵贱一律实行火葬:一般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在荒野中堆起木材将尸体焚化,子孙和族人这时要聚集在一起和死者做最后的告别,他们头戴白布,宰牛杀马,表示祭奠。火化后的骨灰用布袋收集起来装在骨灰罐里埋到地下,皇帝的骨灰罐装在金银制成的宫殿式器皿里,虽说比民间的普通瓦罐瓷器高级一点,但也没本质上的区别。清朝处于关外的盛京三陵中,墓主人都是火化之后才入葬的。

  清孝陵

  满族吸收的汉族葬俗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帝王的陵寝。当年秦始皇从13岁即位就开始为不确定的死期做准备,前后动用70万民夫进行陵墓的修建,在骊山修建起世界最大的地下皇陵,直到公元前208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危在旦夕,才在儿子胡亥时期草草完工,历时长达39年。由此开创惯例:皇帝即位后都要尽早着手安排死后的住处。

  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一位皇帝,受到汉族帝王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一次狩猎途中见到河北省遵化县(今遵化市)马兰峪的昌瑞山巍峨挺拔,立马觉得这是个死后长眠的好地方。后来又派精通堪舆的风水大师进行了专业考察,报告得出的结论果然符合皇上心意:此地乾坤聚秀,阴阳和会、龙穴砂水、山川壮美,实在是难得的“万年吉地”,若是先皇能在这里长眠地下,必能造福子孙,保佑大清江山永远固若金汤。虽然确定了地址,但顺治帝在位期间并未兴建。因为他6岁继位,总觉得为时尚早,等三四十岁正当壮年的时候再开始也不迟。哪知道顺治十八年(1661)便染上了天花,年仅24岁就驾崩了死亡来得太快,万万没想到啊,所以孝陵是在他死后才紧急动工的,只用了年就宣告竣工了。这就是为什么孝陵后来成为整个清朝东陵片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陵寝的原因了,就连矗立在地面上、记载皇帝一生功德的碑亭上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各路盗墓贼:“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不过顺治帝的坟墓里不是一个完整的龙体,而是仍然延续满族传统的骨灰罐,因为大臣遵照他的嘱咐实行了火化但是骨灰罐可不止一坛,而有三坛。同时安葬的还有他的两位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的生母)、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第一任皇后既然被废为子,当然就没资格和皇帝死后同穴了。

  清西陵之昌陵慕陵

  康熙二十六年(1687),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母后、康熙帝的皇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享年75岁。按照惯例,皇后死后要和皇帝合葬,所以孝庄太皇太后应该与44年前死去的皇太极在沈阳昭陵墓中团聚。但孝庄太皇太后生前曾专门叮嘱康熙帝:“你爷爷已经下葬很久了,以我卑微的身份实在不便打搅他安息;把我的棺材劳师动众从北京抬到沈阳,也够劳民伤财的,免了这件差事,也算是我对百姓最后的一点恩惠吧;最重要的是,我舍不得和儿子、孙子离得太远,所以你就把我安葬在你父亲陵寝的旁边吧。”康熙帝对祖母向来孝顺,但也不敢贸然打破夫妻同穴的惯例,于是在孝陵边上修建了一座“暂安奉殿”,顾名思义,只是暂时安放孝庄的灵柩,并没有建地宫,所以孝庄的陵寝问题在康熙帝朝始终未能解决。直到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终于把这个头疼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彻底解决了:直接下令把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这样,顺治帝在已有两位皇后陪伴的情况下,又多了葬在附近的母亲与自己一起长眠。而孝庄文皇后也就成为清朝实行棺木土葬的第一人,从此,效仿汉族的土葬开始在满族流行起来,至少后来的所有皇帝都是以棺木而不是骨灰罐的形式而入葬的。

龙生墓园购墓电话:024-86726677